援建上海方艙醫院:7300平方米,48小時完工上海市松江區茸華路方艙醫院建設現場,三百余名建設者們仍在爭分奪秒,日夜趕工。3天時間完成全部基礎施工任務,是對中鐵一局四公司滬蘇湖鐵路項目團隊高效奮戰的見證。 來自河南商丘的電力工人董昆鵬在施工現場搬運著設備物資,兩天前,48小時的作業經歷,給這個90后小伙兒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是一名電工,之前還有電器維修和建筑施工經驗,”回想起招工時的場景,董昆鵬的應招自述真是既樸實又直接。4月17日,上海市松江區決定5日內在茸華路建設方艙醫院。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現狀,加上方艙醫院內急需電力電纜、照明燈具安裝的專業技術工人,這讓項目部“不得不”把董昆鵬列入援建隊伍的“第一梯隊”。其實,疫情蔓延之初,董昆鵬就高度關注上海防疫工作情況,心中思忖自己能為抗“疫”做點什么。當得知援建方艙醫院的消息后,他當即跑到了項目黨支部書記那兒報了名。 很快,董昆鵬被安排到了電力安裝及維護隊,負責電力電纜、照明燈具安裝工程。項目指揮部下達了死命令:20日凌晨,完成7300平方米電力線纜和燈具安裝施工任務,確保按時完工,確保質量達標! 從第一根電線上墻到艙內全部照明燈具安裝完畢,平均一個電力工人要完成730平方米的布設安裝任務,施工時間僅有48個小時。如此大的工作量,即使是習慣了應急加班的董昆鵬,也是頭一回遇到。 從接到任務開始,他和其他9名電工沖在最前面,分早晚兩班24小時不間斷作業。切割鋁合金線槽、布線、分線、床頭柜引線、固定床頭柜線槽、連接并固定插板、封閉鋁合金線槽……附屬工序繁瑣,僅5米的線路布設便要花費二十多分鐘。潮濕的環境、嘈雜的機械聲、封閉的施工現場,普通人在里面待上一會兒都倍感折磨,緊迫的工期讓施工人員無暇顧及汗水浸透衣服粘黏著皮膚所帶來的不適。時間緊,任務重,他們常因放不下手中的活,打亂了正常的吃飯作息時間。餓了,吃泡面應付;渴了,抓起瓶裝水一飲而盡;累了,艙內門板上靠著小憩一會兒…… 在電力電纜、照明燈具安裝工作時,思想需要高度集中。面對緊迫的工期、巨大的工作量,董昆鵬默默給自己加擔子,最長的一次曾連續20小時“釘”在施工一線。 “小董,設備物資到了,快過來卸貨”工友在旁邊喊道。 20日凌晨,7300平方米電力線纜和燈具安裝施工任務按期交付。董昆鵬又投入到搬運設備物資的工作中………… 在這個分秒必爭,沒有硝煙的施工“戰場”,聽到的只有晝夜不停的機器轟鳴聲和齊心抗疫的心跳聲,這是一場與時間和生命的賽跑,每個人都咬牙堅持著…… 董昆鵬(前排左一)正在搬運物資 安裝照明電路 安裝設備電路
打印 |
|